电能管理系统对企业节能的帮助
作者:珠海杰通尼电子有限公司时间:2009-12-09 我要发布
前言
每个企业都想节能,但你能够回答下面这些问题吗?
????? 企业每月花了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电费真正用到产品生产上又有多少呢?
????? 企业知道供配电系统的效率吗?
????? 企业有没有浪费?有浪费才能有节约。
????? 企业那里可以节能?节能会不会影响生产、降低效率?
????? 企业怎么节能?如何花最少的钱做最大的事?
????? 企业能节多少能?如何准确、公正的考核评估?
这许许多多的问号又有多少企业管理人员能确切回答。
针对上述情况,电管家节能管理系统结合德国janitza电能管理技术及3P理念结合国内企业电能管理的实际情况,研发了针对用电客户电能管理的电管家可视化节能管理系统,圆满解决用电企业所关心的上述问题,产品充分继承和发展了欧美发达国家电能管理的思想,灵活贯彻我国现阶段电能供需政策的方法和措施,集成了管理学、电力科学、计算机工程、通信工程、控制理论五大学科专家的智慧精心设计、开发而成。
是帮助企业有效节能的重要手段
企业用电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电能这一商品的特殊性——“看不见、听不见、闻不到、摸不得”,许多单位对电能的管理大多处在一块万用表、一支电笔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状态,只把有电作为工作目标;更无法科学主动调度支配电能。
大部分企业用电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 电能管理思想模糊;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重生产、轻保障,将配网的预防性维护全寄托在供电局,没有配置专业的供配电工程师;
????? 电能管理方法传统;电费供电局说了算,用电设备电工说了算,企业管理者对电说什么都不算,在电能这项成本控制上显得无能为力;
????? 管理手段落后;电房人工值班,网损顺其自然,设备坏了再修;
????? 变压器、开关、线路负荷分配不均衡;很少考虑效率高低。
????? 配电网络运行可靠性低;供电系统运行好坏谁也没数,听天由命。
????? 电能质量不稳定;出现突发事故就推到电能质量的问题上。
????? 电能效率低;企业单产电耗是通过财务反退得出,没有最佳值。
科学的用电管理(3P理念)
电能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配网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其目标主要包含以下二个方面
1.??????? 电能管理科学化:将电能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管理来抓,通过对配电网络的整体管理,提高其效率,实现公司配网的安全、高效、洁净和经济的美好目标。
n??????? 实现电能实时监测与评估。
n??????? 实现在线能耗审计与评价。
n??????? 实现用电水平的评价与用能等级评定。
n??????? 制订企业能耗标准库。
n??????? 制订产品能耗标准库。
n??????? 科学评估企业节电空间。
n??????? 企业节电效果检测与评价。
n??????? 指导企业做好配网的安全管理。
n??????? 指导企业做好配电的可靠性管理。
n??????? 提供企业电力污染的监测与整体解决方案。
n??????? 科学电网的故障诊断与优化方案。
n??????? 加强企业电能考核工作。
2.??????? 配网装备现代化:实现公司配网的全面远程监控,建设无人值守电房,提高电房的管理水平,保障电房运行安全,保证公司生产、办公正常用电。
n??????? 变配电系统可视化;
n??????? 配网管理安全化;
n???????? 设备管理科学化。
节能管理系统介绍
结构组成?
?? ?????????????????????????????网络系统????????????????????????
?? ?单独系统
系统回路配置原则:
1、首先满足供配电系统运行监控管理的需求;
2、其次满足电量计量考核管理的需求;
3、最后满足节能管理、分析评估的需求
电能管理系统的作用
1、供配电系统可视化
由于电能的“发、供、变、配、用”是在同一时刻完成,用电设备使用电能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要能有效管理电能,电能信息的实时性显得非常重要。系统通过安装在企业供配网中的电能监测仪,采集电力、电量、电能质量信号,实时提供配电网的电压与电流、各相负载情况、运行效率、功率因数、电能质量、谐波畸变率以及三相负载不平衡、电网损耗等状况,再将信号转换为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存储、计算和分类存储到数据库中,以图表的形式评估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了管理决策。
运行管理人员可通过可视化的看到电能的输入、传输、消耗的全过程,从而可以安全、高效的管理好配电网及运行。
2、供配电安全运行管理
3、电能负荷管理
4、计量考核管理
结束语
另外还要告诫各位用电企业,你们企业的节能不能依靠供电企业。首先是电力企业采用的技术不同,比如:变电站保护自动化系统、远程抄表系统等,尤其是数字变电站、数字电网的发展,供电企业与用电企业的技术差异更加拉大。其次是核心利益的不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产品的生产者愿意消费者减少对其产品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