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绞技术在室内软光缆上的应用
作者:江苏通光电子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时间:2016-08-10 我要发布
摘要:多芯束状软光缆及多芯层绞式室内光缆目前大多采用平拖式或“SZ”绞来解决室内软光缆的余长问题和抗弯曲问题,但是以上两种方式存在许多致命性的技术隐患,对此我加以分析后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 | ||||
关键词:可剥离性 余长 缓冲层 绞合节距 | ||||
0. 引言 | ||||
随着光通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室内软光缆已经在向大芯数结构发展,目前在生产大芯数室内软光缆方面许多技术都是在沿袭着常规的工艺,而采用这些技术却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例如采用“SZ”绞扎纱(扎带)的应用给内层光单元外护套带来压痕影响了外观质量,其次平拖式光纤余长的问题,因此在设计室内软光缆时都必须加以考虑。 | ||||
1. 多芯室内光缆的常见结构 | ||||
图1给出常见的多芯室内光缆的结构示意图。 | ||||
|
||||
图1 多芯室内光缆常见结构示意图 |
||||
2. 子单元Ф0.9mm紧包光纤的结构 | ||||
Ф0.9mm紧包光纤的结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PVC护套的可剥离性和耐高低温性能两大因素。对图2所示的结构分析后表明:在特定外部环境下不能保证质量,首先主要表现在PVC剥离性一般次只能剥除10-15mm,而且光纤一次剥离成功率太低;其次,在低温-20℃以下光纤的传输性能无法保,通常,这种倍在-20℃时附加损耗在0.1dB以上。因此,对这种结构我们不赞成使用。 | ||||
图2 无缓冲层紧包光纤结构
|
||||
再对图3这种常规结构进行分析:这种设计在性能指标上均能满足以上两种设计要求,但对于生产者本身来说又存大以下三个问题。 | ||||
首先是因缓冲层太厚增加了制造成本,不利于室内光缆向民用化方向的发展;其次是因缓冲层太厚在挤制PVC时容易造成断料现象发生,对成品率形成影响;然后是因缓冲层太厚影响了生产速度。 | ||||
图3 较厚缓冲层紧包光纤结构
|
||||
在结合以上两种结构的优缺点后,重新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详见图4。采用这种结构后,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应了软光缆向民用化发展的需求。主要优点还体现在PVC可剥性得到改善,其一次性剥离PVC达50mm左右,成功率在99%左右;还提高了生产速度,每分钟可达到300m/分钟;低温特性在-20℃--- -40℃之间附加损耗变化都小于0.05dB。 | ||||
图4 优化结构设计的紧包光纤
|
||||
3. 束状多芯 | ||||
束状多芯室内软光缆Ф0.9mm紧包光纤放线方式一般全都采用平拖式,在束状光缆的抗拉性能及抗弯性两大指标上就不能完全保证。 | ||||
原因很明显:光纤相对芳纶根本不存在余长,只能靠Ф0.9mm紧包光纤相对中心产生位移形成一部分余长。如果用于垂直布线只能靠增加芳纶根数来增加抗拉强度,这样光缆制造成本会增加,不符合室内光缆民用化的发展方向。“SZ”绞技术因为制造上的原因所以一般情况很难运用在束状多芯室内软光缆上,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将“S”绞技术运用到室内光缆的制造中去,见图5所示。 | ||||
制造时要适当控制芳纶的放线张力使其放线张力大于紧包光纤,紧包光纤一般采用主动放线进行控制,绞合的节距控制在130mm左右,这样才能保证光缆在承受足够抗力时紧包光纤不受力。 | ||||
|
||||
图5 “S”绞束状软光缆示意图 |
||||
层绞式多芯室内软光缆是由若干个束状或单芯子单元经绞合成型,挤上外护套后形成,见图6。目前常用的绞合方法是“SZ”绞,该工艺的绞合节距是靠扎纱或扎带捆绕后形成,采用此方法容易导致子单元护套的扎痕,影响外观质量,要解决此问题我将“S”绞技术应用到这种结构上,绞合节距控制在130mm---150mm,就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见图7。 | ||||
由于“S”绞节距的一致性所以一般我们在芳纶的使用上也有所减少,在保证指标的情况下成本有所降低 | ||||
|
||||
4. 结束语 | ||||
室内光缆的市场需求在渐渐增加,产品也在向多样化发展,但是相关的标准却又较少,许多关键性的指标未能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从技术角度来说既要沿袭常规光缆的制造特点,又要找出适合室内光缆生产的工艺特点,制造出优质的适合用户使用要求的软光缆产品投入市场。 | ||||
作者简介 张彪 江苏通光信息有限公司软光缆事业部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