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7000 亿元解决长距离输电问题
作者:武汉天立华高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时间:2012-09-12 00:00:00 我要发布
特高压是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上文对于我国资源分布和用电负荷分布的分析,长距离低损耗送电是我国电网必须解决的问题,特高压作为骨干电网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特高压电网”,指交流1000千伏、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网络。目前中国的长距离输电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主要用500千伏的交流电网,国外并没有1000千伏交流线路在长距离运行。特高压电网能够适应东西2000至3000公里,南北800至2000公里远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需求,有利于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大风电基地和大型核电站群的开发和电力外送。
特高压电网性能优势显著
1:显著的输电能力提升。1回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自然输送功率接近500万kW,约为500千伏线路的4至5倍;正负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能力可达640万-750万kW,是正负500千伏线路的两倍多;在输送相同功率的情况下,特高压交流线路可将最远送电距离延长3倍。
2:大幅的输电损耗下降。特高压交流线路在输送相同功率的情况下,可将最远送电距离延长3倍,而损耗只有500千伏线路的25%至40%。输送同样的功率,采用1000千伏线路输电与采用500千伏的线路相比,可节省60%的土地资源。采用特高压为输电主干线路,将使得我国每年减少输电损耗11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用煤4000万吨,减少CO2排放1.1亿吨。
2012年之前将是特高压黄金建设期。按照国网规划,2020前特高压总投资将达6330亿元,2011年2012年步入全面建设智能电网阶段,每年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到2012年特高压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达到总投资的一半,再加上南网,预计到2020年两网的总投资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
6.2数字化变电站——6年内全面实现,成就智能化基础
数字化变电站是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信息化是数字化变电站的本质。通过在变电站的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过程层采用全面的标准IEC61850通信协议,避免了设备重复投入,电磁兼容性能优越。数字化变电站有力的改变了传统变电站的建设投运模式,为智能电网应用提供统一的信息和技术支撑服务,是电网智能化所需大量数据的基本提供单元。
数字化变电站达到全面的数字化与标准化。传统变电站采集一次设备模拟量,采用电缆进行数据传输,来达到监控和操作一次设备的目的,此外,其在站控层虽已实现数字化,但协议复杂多变,各厂家设备无法兼容。数字化变电站则是对一次设备的数据进行就地数字化,即过程层数字化,且在变电站内采用了标准通信协议IEC61850进行数据传输。
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带动一次设备智能化变革。新建变电站将使用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将替代电磁式互感器,智能开关将替代传统开关。这将对互感器与开关行业进行洗牌。率先具备电子式互感器与智能开关生产能力的企业将占领相关一次设备市场。
数字化变电站的进一步扩展应用是智能变电站。国电南瑞提出在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基础上,通过对软件应用层面的设计改造,可以使得设备和系统具有自描述、自适应、自诊断、自愈、智能告警等功能,进一步为智能电网的基础建设做好准备。智能化应用是数字化变电站的最终目标。